傅申奇
中共钳制作家创作的作协副主席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成了中国第一位自己承认是中国公民,官方也承认其是中国公民,并且人身自由,得到官方褒奖的诺奖得主。
《人民日报》《环球时报》《南方都市报》《东方早报》《西藏日报》等从首都到边远地区的报纸都欢喜雀跃,高调祝贺。称中国人民等诺奖等得太久了,赞这一奖圆了中国人追逐百年的华人诺贝尔文学奖梦想。而反对阵营则发出一片质疑和批评的声音。
据说莫言共有三个笔名:莫能言、莫敢言、莫言。看这三个笔名,倒是挺能说明中国人的概况。故而这次诺奖别具讽刺、调侃和搞笑的意味,前次,诺贝尔
奖,不让说。去年,诺贝尔奖,不让说,这次,诺贝尔奖,干脆叫,莫言。
诚如《环球时报》的评论所说:“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。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西方拒绝。”那么,中共统治下中国的文学主流是什么
呢?就是对中共的一切:莫能言、莫敢言、莫言。只能言花前月下,油盐酱醋、鸡毛蒜皮,莫言国事。莫言自己陈述了这一点。2010年3月,莫言接受美国《时
代杂志》专访时说审查制度下,作家学会了怎样写得更含蓄、更委婉。说,这才符合美学原则。今年4月莫言接受英国文学杂志“格兰塔”(Granta)访问时
再次强调:言论审查有利于创作。他认为中国的写作是自由的。今年他甚至跑去抄毛泽东的那个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。
瑞典文学院这个经意或不经意的动作可谓一举三得,既洗刷了“反动组织”的嫌疑,又把世界的目光再次引向了中国,让世界更多看到中国人高压下的“莫
言”困境;还为中国人突破“莫言”的困境制造了台阶。就莫言本人来说,他在世界舆论的挤压下,言了往昔“莫能言、莫敢言、莫言”的话题,他为抄写《在延安
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的举动解释,推崇与《讲话》精神背道而驰的人性。他为自己的莫言辩护说:“我相信许多批评我的人都我并没有阅读我的作品,如果他们看
了的话,他们就会理解我的作品都是在高压下的创作,我的作品使我冒着巨大的风险。”实际承认了审查制度是“高压”,而他的写作有“风险”。他不得不回答关
于他的校友和诺友刘晓波的提问,希望刘晓波获得自由。
这下把官方置于“莫言”的窘境。我期待:进入世界聚光灯有利地位的莫言从此“能言、敢言”,而中共从“莫言”的尴尬中认识到人性超越党性,认识到有一个叫做“普世价值”的东西。而释放刘晓波是衡量他们认识程度的标志。
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
http://www.rfa.org/mandarin/pinglun/fushenqi-sitefolder
【傅申奇文汇】全部文章
http://blog.boxun.com/hero/fushenqiwenhui/
http://fushenqi.blogspot.com/
【民主之声】全部文章
http://blog.boxun.com/hero/minzhuzhisheng/
民主党通讯
http://mzhdtongxun.blogspot.com/
http://blog.boxun.com/hero/minzhudangtongxun/
E-mail:tomsqfu@gmail.com
Skype:shenqi.fu
Facebook:shenqi fu
Twitter:@fushenqi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